中国一直以来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就算在众多的历史名人中,秦始皇也无疑是一个极其耀眼的存在,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帝王,而且在他的统治时期还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工程建设,其中有些工程屹立至今依然在运作。
这些工程的存在不仅展示了秦始皇的伟大胆略和独特见解,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那么这六个工程分别是什么呢?
一、郑国渠
郑国渠是在战国末年的时候开始修建,是由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主持的,所以才被称为郑国渠,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毅力,也彰显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公元前246年的时候,这一年正是秦王嬴政即位之际,韩国对于秦国的发展速度感到害怕,所以韩桓王为了消耗秦国的实力,就派遣了郑国进入秦国当说客游说,希望秦国能够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而秦王嬴政本来就希望加强国家的水利建设,所以很快就接纳了这一提议,并召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展开了这项工程。
而且虽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消耗秦国的人力和财力,达到削弱秦军的目的,但是这一计策只是将韩国灭亡的时间往后推移了几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的谋划败露,秦王也知道了韩国的企图,但他却没有放弃郑国这位杰出的工程师,相反,秦始皇决定继续让郑国主持修建水利工程,因为这能促使秦国的农业的发展,让秦国的实力更加强大。
郑国渠的工程规模非常庞大,历经数年才完成,这条渠道的作用不仅在于它长达上百年的灌溉时间,更在于开了引泾灌溉的首例,为后世水利灌溉设施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在秦朝之后,历代统治者都对郑国渠进行了传承和发展,比如唐代修建的三白渠,宋代修建的丰利渠等,这些渠道的修建能够解决当地的灌溉问题。
二、灵渠
灵渠也被称为秦凿渠、零渠,是在公元前214年凿成的,与郑国渠不同,它是秦始皇为了解决征讨百越时产生的军粮运输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征百越,但是由于后勤补给无法及时送达,致使秦军遭受了重大失败,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派遣数十万民工,在现今的广西兴安境内挖了一条沟通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运河,也就是灵渠。
它的修建打通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之间的交通瓶颈,使得中原地区可以便捷地运输粮草和军需物资到岭南地区,从而填补了当时战略上的空白,为秦军提供了畅通无阻的物资运输渠道,确保了南征行动的顺利进行。
所以在正式凿通后,秦朝很快就攻克了百越之地,将其正式纳入了统治的版图内,扩大了秦朝版图,将中国国土面积增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
而且修建的这条灵渠不仅解决了军粮运输的问题,还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和发展,它不仅成为了岭南和中原地区之间的重要交通枢纽,同时因为还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所以构成了强大的水运网。
通过灵渠,物资和人员可以便捷地往来于两个地区之间,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万里长城
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长城是其中修筑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据了解修筑长城的行为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不过那时修建的长城长度相对较短,而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列国也纷纷修建了防御工事,不过这些长城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没有相连。
而秦始皇不但修建了新的长城,还将之前分散且各具特色的防御线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道完整的防线,这条长城帮助秦始皇巩固了统一天下的成果,有效地保护了北方边疆的安全稳定,秦朝之后的朝代基本上都修筑过长城,比如如今保存最完善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建的。
从西周到清朝,长城的总长度已经超过了两万千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部以及中部地区,可以说,长城的修筑和存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奇迹,也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万里长城的修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了解秦朝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投入的兵民数量接近千万,还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技术和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利用。
而且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城墙,而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将隘口、堡垒、城镇等连接了起来,并配置有长驻军队,具备了多种重要功能。
长城不但有着抵御外敌的作用,还有着加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在修筑长城的同时秦始皇也加强边境地区的开发建设,增强了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力,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得长城沿线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长城沿线的城市成为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汇点,在这里人们可以互相学习和了解彼此的风俗习惯,这加深了文化之间的联系,许多古籍、文物和传统文化都与长城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现代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四、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帝王陵墓,其结构以及含有的内容堪称举世闻名的奇迹,其中不能不提的兵马俑只是陵墓中众多陪葬坑之一,其中还有许多未知的秘密等待着被解开。
它在嬴政刚刚成为秦王时就已经开始了修建计划,而到了秦二世的时候才修建完成,期间用时接近四十年,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据了解整个陵墓的占地面积达到了一百八十多亩,高达76米,形状近似方形,建筑精巧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雄伟和精湛工艺。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有很多人将其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据说兵马俑是秦始皇为了保护他在地下的沉睡不被打扰而修建的。
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逼真的造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这些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以及军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秦朝工艺水平之高,更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据了解目前出土的兵马俑数量超过8000尊,而且秦始皇陵的发现和保护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中,不过由于2000多年的岁月沧桑以及可能存在的机关,使得开发陵墓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不小心就可能损坏存在的文物。
五、阿房宫
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运用了大量夸张手法,想突出阿房宫的雄伟壮丽,描绘内部的豪华和奢靡,而这篇赋文也向世人展示了阿房宫的壮丽和雄伟,使人们对这座古老建筑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宏伟建筑,在公元前212年开始修建,不过在两年后秦始皇就驾崩了,这时阿房宫的修建也被迫停了下来,秦二世继位后将所有刑徒都调往骊山修建秦始皇陵,直到七个月后秦始皇陵的主体基本完成了才又抽调了一部分人继续修建阿房宫。
然而不到两个月,陈胜吴广起义,这使得秦帝国处于危在旦夕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阿房宫的修建成了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虽然秦二世决定继续修筑阿房宫,但是由于战事的紧急形势和国家财政的拮据,其修建过程并不顺利,直到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被逼自杀,这也让阿房宫彻底停工。
所以从始至终,阿房宫根本就没有修建完成,这也导致了阿房宫的历史和遗址引发了许多争议,其中包括是否被项羽用火烧,因为在2002年的时候有考古学家勘查阿房宫是并没有发现大量的火烧痕迹。
六、秦直道
与上述五个工程相比,秦直道的知名度要较低一些,它就是一条长达800公里的通道,其宽度躲在6米左右,也是从咸阳到北境阴山最近的一条路。
建造秦直道的目的有多种说法,比如为了方便秦始皇的出巡,或者是作为运兵通道等,不过并没有史料记载,都是猜测,而且虽然秦直道是在秦始皇期间由蒙恬负责开始修建的,但才修建两年,秦始皇去世时这条道路自然没有修建完成,而具体的完成时间也没有纪录。
尽管秦直道的具体建成时间和路线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修筑本身所体现的军事战略价值不容忽视,这条通道为运输和出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各地的交流和发展。
在秦朝灭亡后这条通道还被多个朝代使用,是通往北方的重要通道,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直道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交通干道取代,在清朝时期,秦直道变得难以通行,渐渐地失去了作为交通干道的作用。
根据现存的遗迹可以发现秦朝时的筑路细节,比如在甘肃境内的宁县处的秦直道总长在60公里左右,而宽度也在5米至6米之间。
秦直道是使用熟土建造的,而且工匠们对土进行了多层次的加固,土层之间几乎没有缝隙,其中还掺入了盐和碱,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野草的生长。
在这六个工程中,除了阿房宫和秦直道之外,其余四个工程都被列为了世界级遗产,其中郑国渠在2016年成功申遗,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一部分,灵渠则在2018年的时候也被列入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1987年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也在同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
就连阿房宫也被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秦始皇一生修建的这些伟大的建筑和工程,不仅是他统治时期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们见证了秦始皇的伟大成就以及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的窗口,通过研究这些遗产,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的历史。
